七秩峥嵘 奋楫扬帆|探寻红色印记中的联投湖北路桥之根

时间:2022-11-18 16:45   来源: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   点击:
       编者按:1952年6月20日,荆江分洪工程提前十五天胜利完工。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,荆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由此得到显著提高,缓解了与上游巨大而频繁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的矛盾。湖北路桥的前身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作为建设大军的一部分,全程参建了荆江分洪工程,并由此开启了薪火相传,砥砺前行的70年光辉历程。
起源--红色印记熠熠生辉
       长江多洪灾,荆江又是长江洪患最为频繁、最为严重的河段,故有:“荆州不怕起干戈,只怕荆堤一梦终”的民谣,可谓“万里长江,险在荆江”。治理荆江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长江的一项首要任务。
       1952年4月5日,荆江分洪主体工程全面开工,一场规模宏大的治水大战开始了。这时,距离长江汛期只剩下三个多月的时间。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、荆江分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工程部部长林一山的带领下,10万军工、16万民工以及4万工程技术人员,全部奋战在工程一线。
       “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,荆江分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。也正是这次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经历,让我们很快的掌握了水泥的调试比例及拌合方法,学会了操作各种施工机器并懂得了机器的各种性能。战士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,改造新工具、创造新方法,使工效大大提高。”蒋国钦说到。作为湖北路桥第一批员工,蒋国钦曾亲身参与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。据蒋国钦回忆,1952年,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刚刚改编为水利、公(铁)路部队,接令后迅速奔赴荆江分洪工地,成为了工程建设的主力军,担负起了最艰难的建设任务,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和突击作用。
       “当时的建设不比现在,施工现场缺乏基本的工具和机器,我们所有战士就用脸盆、水桶做工具,徒手扒淤泥,肉身挡泥浆。为了确保施工进度,所有战士们更是不分昼夜、风雨无阻、日夜轮班,只为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。”提及当年的建设故事,蒋国钦的眼神坚定,言语中充满自豪。
       30万军民水陆并进,从四面八方乘坐数万只木船和车辆,云集在长江和虎渡河两岸的水陆工地,为消除荆江水患危害,而日夜战天斗地。
       伴随着无数军民夜以继日的奋战,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也接近尾声,3个月的时间,看似不可能,但30万军民建设大军仅仅75天就提前完成,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胜利建成,创下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,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。
       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,7月至8月,荆江分洪工程先后三次开闸分洪,分泄洪水总量达122.6亿立方米,降低大堤水位0.96米,充分发挥了荆江分洪区的蓄洪、泄洪作用。毛泽东同志得知这一喜讯挥笔写道:“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,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。”
兴起--“铁军精神”融入路桥文化
       新中国成立初期,百业待兴,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,为巩固国防,建设海南,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国防战备公路——海(口)榆(林港)中线公路。海榆中线起于海口市南海大道,途经澄迈、屯昌、琼中、五指山、保亭等地,止于三亚市榆林港,全长297公里。
       1952年10月,一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公路第一师为主力的筑路大军进驻海南岛,开启了建设海口至榆林公路及海南岛机场建设。当时建设主力除了志愿军战士,还有不少刚走出校园的热血青年,他们响应党的号召,提出“把青春献给祖国”的响亮口号,“向荒原进军”“向困难进军”,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建立了卓越功勋。现年93岁的姚有琪老人及其丈夫陈宏德便是其中一员。
       据姚有琪回忆,海榆中线公路穿越海南中部山区,尤其是越过山高林密、人烟稀少的五指山原始森林,工程艰巨。加之岛上建设、生活物资匮乏,施工环境极为艰苦,筑路者们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。“物料运输靠肩挑人扛、扁担搬运,技术难题靠摸索总结、自主研发……筑路员工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,付出了辛勤的劳动,从测量到施工仅用了两年时间,便完成了120公里的海口至榆林公路建设,并将海口机场原有的700米跑道扩建至1400米,成果确实来之不易。”姚有琪感慨到。
       人无魂不立,军无魂不强。这伟大的功勋背后,靠的就是“铁军精神”的支撑。长期在野外工作,建设者们依靠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、英勇顽强的坚韧意志、团结一心的大局意识,跋山涉水、开山劈石,让“铁军精神”在路桥文化中落地生根。
       1954年,交通部公路局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处成立,人员大多数来自完成海南岛建设任务的公路一师集体转业人员。
       1955年,建设者们又转战江西南昌八一大桥改建工程。
       八一大桥原名中正桥,始建于1936年,是一座半永久性木桥,大桥总长1077.82米,其中正桥28孔,长904.68米。解放初期,江西省政府曾先后4次对八一大桥进行修缮,但因木桥面容易损坏和腐朽,水下部分钢桩外包的混凝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和脱落,且桥面很窄,汽车只能单向行驶,仅靠维修已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。
       据姚有琪回忆,当时大桥修建任务紧,因要在洪水时期抢修加固桥墩,技术难度很大,非常考验施工工艺。为了成功解决在深水急流中桥基施工的困难,建设者们采用钢板桩围堰,再填砂筑岛预制钢筋混凝土薄壁沉井、蒸汽养生、浮运吊装沉井就位、抓砂下沉,并用高压水泵清基、浇水下混凝土封底等一系列技术措施,顶着赣江的洪峰,解决了多项建设难题,最终将大桥成功改建为一座双车道的永久性桥梁。
       改建后的八一大桥全长1226.9米、桥面宽10米,其中车道宽7米,两侧人行道各宽0.75米,而且荷载能力也大幅增加,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两岸的交通压力。
       建者戎生,功勋卓著。铁军精神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积淀,成为了持续推动湖北路桥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。这种精神力量穿越时空,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,催人奋进!
转折--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纪元
       1958年,交通部第二工程局四处成建制下放湖北省,与原湖北省公路局、原交通部工程勘测设计第二分院院部,合并组成湖北省交通厅公路局管理局。
       这一时期,湖北省公路交通建设并不发达,全省仅有一般公路三千多公里,公路等级低,临时渡口和木桥多,特别是鄂西山区,运输仍靠肩挑背驮,交通十分困难。为此,省政府制定了先普及后提高的建路方针,湖北省交通厅公路局管理局积极参与其中,掀起了大办交通、大办桥梁、大办渣油路的高潮。
       1970年,在鄂西山区,面对地形复杂、高峡深谷、悬岩陡壁、地形险峻,路桥人打造了湖北省第一座预应力桥--丹江口汉江一桥。
       1972年,宜昌下牢溪大桥建成,该桥飞跨陡崖,拔地而起,椭圆形墩柱高达63米,成为宜昌三游洞风景区新的地标建筑。
       ……
       十余年间,宜昌黄柏河大桥、十堰响水河大桥、仙桃下查埠特大桥、武汉至宜昌高速公路荆州小北门立交桥、武汉至黄石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,至此,全省基本消灭了临时性渡口和木桥,新铺筑一万余公里渣油沥青路面,实现了乡乡通公路。
       昔日泥泞小路,今成阳光大道。全省乡县公路的畅通,离不开筑路者的卓越贡献。修通的是道路,通达的是财富,一线美景,带活一方经济,成为了国家大兴土木、筑路架桥,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缩影。
       在此期间,湖北省公路局下属的工程队合并,组成了湖北省公路局工程处,明确了其专业施工性质,并于1993年7月,正式注册湖北省路桥公司,开启了湖北路桥创新发展的新纪元。
    版权所有: kok官方体育(集团)有限公司
    ICP备案号:鄂ICP备12002739号
    办公地址:武昌区中南路99号保利大厦38层,电话:027-81737700,传真:027-81737799